- 密斯 ? 凡 ? 德 ? 罗似非而是的对称:导读
刘宏伟
巴塞罗那馆是密斯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作为现代主义建筑奠基时期划时代的作品,它几乎被当作现代主义设计理念最经典的示范而加以解读。原馆在博览会结束后随即拆除,存留下来的资料极少,却作为那一时代的标志物而被一再引用。展馆本身笼罩在用来解释它的词语所赋予它的光环之下。罗宾 ? 埃文斯(Robin Evans)通过对文献以及重建的展馆的考证,几乎颠覆了我们对展馆及其建筑师密斯 ? 凡 ? 德 ? 罗的固有印象,却在另一方面开启了审视这座建筑的全新视角。种种推测在幽默中蕴涵着智慧。
巴塞罗那馆在密斯一生的创作中占据非常独特的位置,既在时代思想变革的大背景下,也正处在密斯个人设计思想激烈变革的过程之中。未臻成熟的思想似乎影响到作品在设计上的清晰性。对比密斯后来的作品,可以看到他并未一再地重复——而且后来也没有再回到——巴塞罗那馆的具体建筑形态上。借助这篇文章我们可以窥测到密斯当时面对这个设计任务时的种种思考与困惑。文章围绕着七个论题展开:不对称性、理性结构、视觉的极端、实存但无体量、地平线、对批判功能的反思、分神。借助对巴塞罗那馆的讨论,以不同的深度和广度触及建筑学的一些非常基本的概念,以及建造技术、绘画艺术、社会政治、哲学思想之间的广泛联系,将展馆打磨得如同一块棱镜,折射出时代思想变迁的图景。然而,埃文斯虽然令人信服地揭示了展馆的种种似是而非之处,却并未就是非本身作出非此即彼的论断。实际上,这篇文章既可以看作是对展馆的批判,亦可以看作是对这些思想观念本身的审视和批判。
- 文章中每一处对于似是而非的分析都是在“视觉上的逻辑关系,或说外表”与某种“实际上的逻辑关系,或说内在”之间展开的,对于建筑学这一领域而言——充分具有复杂性和矛盾性,既像视觉符号一样负载象征意义又无法逾越其物质基础。在这一点上,建筑学显示出区别于其它所有艺术形式的本质属性,也是产生似是而非的重要根源。建筑中外表与内在的辩证关系可以说是普遍的、基本的、永恒的。
文章在最后一章“分神”(DISTRACTION)中的讨论耐人寻味。巴塞罗那馆诞生于社会剧烈动荡的时代,却在复杂的政治背景下显得“动荡似乎并不存在”,展现出令人分神的“美”。它的美似乎摄人心魄,抵御了社会纷扰也抵御了所有当时的以及后来的批判,是否正是因此才令人遗忘或原谅了它的似是而非,从而仅存留直观的印象? 也就是说它自身的光芒掩盖了设计和逻辑上的不确定性。
文章的思辨最有意义的地方除了对展馆本身的讨论深化了我们对它的理解,并引发了对一系列关于建筑的概念及思想观念的反思,还在于它影响了我们思考建筑、批判建筑的方式。埃文斯在富有逻辑性的推理分析中既抽象到思想概念的深度,却又没有脱离建筑的物质性所意味着的直观经验,特别是视觉经验,他在二者之间建立起相互映射的联系。这篇文章如同巴塞罗那馆投射在社会文化背景上的影像,无论我们是否认同其中的观点,它都已经成为展馆无法分离的一部分。在展馆自身及密斯的沉默中,埃文斯所描绘的这一影像虽然充满争议却生动丰富,就像密斯所宣称的:“少就是多”。
[本文与“密斯 ? 凡 ? 德 ? 罗似非而是的对称”中译文均发表于《时代建筑》2009/04 (总第108期),p122-131。]